静默于山林掩映之间,随岁月流转已逾百年。它见证了国家水电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它诠释着爱国人士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它述说着代代兵工人强军报国的家国情怀……这里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人民兵工精神的重要承载地——泸州北方公司洞窝水电站。
洞窝 水电站
这座103岁高龄的水电站,至今仍在运转。它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镇群丰村,属龙溪河距长江入口两公里处最末的一个梯级发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现已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等荣誉。
回望一段历史
01
走进洞窝风景区,洞窝水电站的设计建造者,被誉为“我国小水电之父”税西恒先生的雕塑屹立眼前,让人肃然起敬。一旁的石雕壁画介绍了税西恒先生留德归国后,自费考察、变卖家产亲自设计建造洞窝水电站,给泸州人民带来了第一束光,为兵器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电力能源的感人故事。
税西恒先生,1889年生于四川泸县白云场,是我们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杰出的水电工程专家和教育家。20世纪初,国家内外交困,百业凋敝。作为机械设计工程师的税西恒先生放弃德国西门子公司优越的工作条件,抱着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理想信念,毅然回到家乡泸州,拟借龙溪河洞窝瀑布的地势,修建四川第一座水电站。筹建期间历经各种困难阻碍,然而即将动工之际,因军阀混战水电站启动资金无法到位。税西恒先生经多方斡旋,改官办为商办,集结社会名流商贾,筹集经费,不惜变卖了家产、带头入股,使水电站建设得以继续进行。在水电站的建设期间,他遵守对股东们的承诺,没有拿一分钱的薪水。
水电站于1921年修建,因当时物资短缺,税西恒先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取糯米浆拌石灰浆砌筑条石修建厂房及主机基础,是用粮食打造出的“糯米工程”。1925年建成发电,取名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济和,取“救济百姓、和衷共济”之意。建成之初,水电站承担着泸州城区照明、工业用电的功能。1939年,转卖23兵工厂(泸州北方公司前身),正式更名为洞窝水电站。水电站也随之“从军”,开始为抗战及以后的军工生产提供电力能源供应。
洞窝水电站为引水式水电站,充分利用44米的天然落差,实现水能利用效益最大化。水电站建成之初,安装了一台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40千瓦机组,后又经过三次扩建,目前总装机容量达2250千瓦,累计发电超3亿千瓦时。现存一座拦河坝、一条引水渠、两座厂房、三台发电机组,其中2台分别是于1951年和1952年安装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500千瓦机组,也是全世界同期产品中唯一仍在正常运转的机组。
守护一片热土
02
一套保存完好的原装维护工具,两座斑驳的老厂房,三台老骥伏枥的发电机……一代又一代的兵工人在这里接续奋斗,不惧困难、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用毕生心血和匠心技艺守护着洞窝水电站这片神圣热土。
“一般的水轮发电机寿命在15年左右,最长的也不超过20年,整机的正常使用寿命不超过40年,而眼前这两台早该退休的发电机,为何能使用至今呢?”《军迷行天下》的记者参观后不惊感叹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两台水轮发电机至今仍在运行发电,这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
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与洞窝水电站运行班组日常精心维护保养密不可分。班组长左泸平自豪地说:“对待这两台国宝级机组,我们有着一套自检自修的‘独门秘籍’,这套秘籍,是我们几代兵工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每逢枯水期,班组都会对机组进行全面维护,且每年轮换对机组进行深度“体检”。由于设备“老龄化”,每一次“体检”都可谓是精修细检,每一步拆解、分类、再安装都需谨慎至极,因为这些零件可能全世界就只有这么一个,再加上当年就是“定制”,现在已无法轻易替代,所以从每一颗螺丝、每一个轴承的紧固程度到每一个齿轮的咬合度,员工们都是细致入微的检查和调整,确保机组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
58岁的郭建彬和廖常林两位员工,自17岁进厂就在洞窝水电站工作。他们回忆,刚进水电站工作的时候,水轮机维修工必须跟着师傅学三年,才能动手拆开那两台美国通用公司的国宝级机组。现在经过41年工作的积累和沉淀,早已让他们对这两台国宝级机组大大小小的零件熟记于心,完全摸清了它们的“脾气”,现在只要听一下声音,就知道机组哪个地方有问题。他们笑言,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份工作,就是在洞窝水电站“伺候”两台国宝级机组。如今,作为水电站元老级师傅,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这段与水电站共度的时光,早已镌刻成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
正是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守护者,才有了洞窝水电站百年来安全稳定运行的奇迹。他们的匠心精神,不仅是对洞窝水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最高赞誉,更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传承一种精神
03
一座水电丰碑,一个时代符号,一段光荣岁月……行走在洞窝水电站,第一代厂房遗址、拦河坝、引水渠、水轮发电机组、建站至今的运行记录,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百年水电站的红色传奇故事。前来研学参观的高三学生说:“驻足在这里,我们被奋进的脉搏所触动,誓将接力棒紧握手中,传承爱国之魂,不负青春韶华,为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挺膺担当。”
近年来,公司依托洞窝水电站红色资源,深挖文化内涵,丰富阵地载体,全方位激活洞窝水电站重要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擦亮中国老工业历史活文物品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热门“打卡”地。截至目前,共接待了来自中小学、省内外各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等研学参观近300批次,累计2万余人。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洞窝水电站红色教育纳入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人民兵工传统教育、国防科普教育等功能作用,聘请泸州市中小学教研专家与公司技术设备、厂史编撰等专业领域人员共同设计主题课程,编撰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培训教材《洞窝水电站》通用版和小学版两本教材,设计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工科普知识、水利水电等主题研学课程。组织开展“《洞窝水电站》研学教材进校园”“洞窝水电红色研学之旅”“清明踏青红色研学活动”等主题研学活动,开展“踔厉奋发强国防 勇毅前行向复兴——泸州北方公司‘国防教育进校园’”志愿宣讲活动。同时不断在形式创新和内容拓展上不懈努力,根据来访学校的需求,定制研学主题课程,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载体,通过“课堂+现场”衔接教育模式,将教学内容和研学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鲜明的课程让“研”更加深入、“学”更加生动,让学生真正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游有所乐。
为讲好红色故事,充分发挥媒体矩阵式宣传功能,在水电站内增设“荣誉历程+水利智慧+国防教育”等图文展板,在不同点位增设音频导览扫描标识牌,在“泸州北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洞窝语音导览专区。组建专业讲解团队,义务向来访者讲述洞窝水电站的砥砺前行、税西恒先生的家国深情和人民兵工的不懈奋斗。制作《洞窝水电站》《兵工情怀》《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历史文明》等专题片,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远方的家》和《军迷行天下》栏目组拍摄洞窝水电站纪录片,不断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让红色文化传承不息,为提高中国兵器和公司品牌价值力、文化凝聚力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