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和质量是企业发展的两大基石。科研所各岗位在落实安全质量管控目标的战场上,坚守安全质量底线红线,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保持对数据的敏感和敬畏,深挖科研数据的价值,让精准的数据为安全和质量提供保障。
设定阈值,严谨求证避风险
为保证科研试制安全,科研所建立了一道安全“防火墙”,就是提前对研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评估,分析研究相关数据并设定安全阈值。要让“防火墙”充分发挥作用,试制人员严谨认真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
在一次对外合作中,公司要用合作方提供的新材料进行新产品研发。接到任务后,发现合作方没能给出新材料与现有材料的相容性数据。是继续研发,还是先获取相容性数据?面对选择,试制人员谨慎判断:如果在研制过程中材料不相容,不仅意味着研发的失败,甚至可能给试制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大家决定首先对新材料和各种现有材料的相容性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因为涉及不同状态的固体和液体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还有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在反复测试验证中还要不断排除仪器设备等条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减小试验系统误差,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试制人员还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
数周后,一项测试结果显示新材料与一种常用材料相容性数据异常。经反复验证,测试数据还是超出临界值45.3%。这一数据清楚地说明“两种材料不相容”,它们在试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爆炸危险,即使勉强能够完成试制,成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为了得出全面、准确的数据,为以后的研发工作提供可靠支撑,试制人员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对所有相关材料进行继续分析,直到得出确定的结果,同时向合作方反馈情况。
一个慎重的决定、一系列认真负责的探究,避免了风险,也获得了合作方的高度认可,为后续合作奠定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次经历也给了大家一个正向的反馈:只有我们心存敬畏、认真负责,数据才会准确表达,为我们提供指引。
紧揪苗头,细致探究保质量
从设计开发到产品交付使用,每个环节记录的数据也都潜藏着质量的无声表达,要“听”到这些质量的表达,需要我们细心对待并用好这些数据。
在一次产品试制的过程中,员工发现不同批次试制品的同一种性能表现不够稳定,它们的测试数据有较明显差别,而这种差别有可能在成品使用时造成不良影响。
这是质量的声音,是隐患的苗头,一定要把问题揪出来。大家决定对可能相关的理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经过抽丝剥茧的探究,发现不同批次试制品中的一种组分含量差别较大,如果将平均偏差缩小1.85%以上,成品性能稳定性就会大幅增加;同时试制品的形状数据也与理想值有一定差别,如果能进一步优化,提高形状一致性,成品性能也会得到改善。
找到了问题,明确了方向,经过充分的讨论分析,试制人员大胆决定对产品配方进行调整,同时改进模具并调整工艺参数。在严肃细致的探究中,试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事实证明,这一方向是对的,经过一次次的调试、记录、统计、分析和改进,试制品中该组分含量平均偏差缩减了2.1%,试制品形状一致性提高了15%,不同批次试制品的性能表现也保持了稳定,问题得到解决。
一个苗头的发现,一连串紧追不放、大胆调整,保证了试制质量,促使产品开发达到预期目标。
以数据为抓手,试制人员从材料、制造、贮存、运输和使用各环节入手,系统分析影响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掌握了产品开发数据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总结成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查规范,以保证科研试制及转产产品质量满足预期。
数据无声,只有赋予其严谨细致的灵魂,它才能以精准的表达,在把关安全与质量、助力科研试制中发挥出乘数的效应。作为具体任务的执行者,我们更要以自己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行动,让数据表达,听数据说话,以夯实基层工作中的安全质量基础。